•   炒股,就在一键之间,智慧投资,让财富迅速增长!跟随市场,赢在未来,炒股,让你成为财富的掌舵者!
  •   炒股不仅是追求短期收益的工具,更是一种智慧的投资方式。跟随市场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实现财富的稳步增长。

网络配资炒股:炒股票加杠杆-A股十年变迁:资本市场生态持续优化 重回报声浪越来越响

摘要:   2015年以来,A股市场经历深刻变革,随着各项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回购积极性提高、分红金额增长,同时,重要股东净减持下降、退市力...
代码 名称 当前价 涨跌幅 最高价 最低价 成交量(万)

  2015年以来,A股市场经历深刻变革 ,随着各项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回购积极性提高、分红金额增长,同时 ,重要股东净减持下降 、退市力度加大,市场生态获得良性发展,投资者信心大幅提高。本文为《数说A股这十年》之市场生态篇 ,从四大维度展现A股近十年变化 ,并探讨其背后驱动因素及未来趋势 。

  从2015年到2024年,在监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市场各方共同努力下,A股市场逐步建立起更加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数据显示 ,2024年A股市场回购规模突破1600亿元,现金分红总额接近2.4万亿元,退市公司数量创下历史新高。通过这些数据 ,我们看到A股市场正在向着更加规范和成熟的方向前进 。

  回购从少数派到常态化

  上市公司回购积极性提高是市场生态优化的重要标志。在A股市场的发展历程中,回购经历了从少数派到常态化的跨越。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2015年至2017年 ,A股每年回购金额均未超过100亿元,且回购目的多为股权激励 。随着鼓励政策持续推出,回购逐渐成为上市公司稳定股价、维护股东利益的重要手段 。

  2018年9月 ,中国证监会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完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修法建议,增加股份回购情形,完善实施股份回购的决策程序 ,建立库存股制度。当年 ,实施回购的公司数量和回购金额均出现大幅增长,其中实施的回购公司有747家,回购总金额492.35亿元 ,较上一年分别增长1.12倍、5.66倍。

  近些年,回购政策持续优化 。2023年12月,中国证监会修订回购规则 ,进一步降低回购门槛,健全回购约束机制。2024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 ,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后依法注销。2024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 。

  据数据宝统计 ,2024年A股市场掀起回购热潮,实施回购公司数量突破2100家,回购金额逾1600亿元(按实际回购口径统计) ,均创历史新高。回购的常态化不仅增强了市场流动性 ,也体现了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和市场生态的良性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通过合理的回购,不仅能够提升公司价值 ,还能增强市场竞争力 。

  按回购目的分类,2015年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的公司数量占比达到89.74%,到了2024年这一比例降至71.34%;今年以来(截至6月30日 ,下同),此类回购的公司数量占比为70.36%,降至2014年以来新低。

  与此同时 ,市值管理类回购的公司数量显著增长,2015年仅11家公司完成此类回购,2024年达到293家 ,数量占比达到11.55%,相比2014年提升5.7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市值管理类回购的公司数量占比达到19.41% ,再创新高 。数据背后 ,反映了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及股东利益的重视。

  深圳市君子乾乾投资董事长兼投资总监程成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回购分红本质是公司资本配置能力的体现。产业发展初期,市场需求大 ,投资的回报率高,公司选择将利润用于投资能为股东带来长期更丰厚回报 。产业发展后期,市场需求已经满足 ,公司的现金流会大幅改善且无处可投,回购分红能有效提升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减少内卷行为 。股东也可以将这些回购分红资金投向需要现金流的新兴产业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回馈市场意识持续增强

  分红是市场生态健康与否的关键指标,也是衡量公司治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据数据宝统计,按报告期统计 ,2015年度A股公司现金分红总额近8322亿元,此后一直呈增长趋势 。2017年度派现金额突破万亿元大关,2024年度派现金额达到近2.4万亿元 ,创历史新高。2015年度实施现金分红的公司在2000家左右 ,2024年度达到3761家,占A股公司总数比例在七成左右。

  分红规模扩大的同时,上市公司分红频次也在不断增加 ,除了年度分红外,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实施中期分红或特别分红 。2024年,超过3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三季度现金分红计划。值得一提的是 ,2021年至2023年,A股公司分红金额连续三年超过募资总额(含IPO 、定增、可转债、配股等融资),2024年分红金额与募资总额的比值再创新高 ,达到8.08倍。这表明政策引导分红取得了积极成效,也彰显了市场生态从融资导向往投资导向的转型,上市公司更加注重股东回报 ,有助于培育长期投资理念,增强资本市场吸引力 。

  股息率和分红率是衡量上市公司股东回报的重要指标。据数据宝统计,以年末总市值计算 ,2022年以来 ,A股公司整体股息率连续3年超过2.5%。2024年A股整体分红率(分红金额/净利润总额)达到45.04%,创下2015以来新高 。

  上市公司在分红上的积极变化,与监管层多次出台鼓励优化分红方式和节奏有关。2023年底 ,中国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监管指引,明确鼓励上市公司增加现金分红频次,提高分红水平 ,重回报声浪越来越响。2024年4月,资本市场新“国九条 ”明确提出增强分红稳定性 、持续性和可预期性,推动一年多次分红 、春节前分红 。

  二级市场方面 ,高分红公司往往具备更稳定的盈利与现金流,这使其长期收益率显著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据数据宝统计,截至6月30日 ,以中证红利指数为观察样本,该指数2015年以来累计涨幅近60%,远远跑赢同期上证指数的表现。

  北京九圜青泉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投资官陈嘉禾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投资者对分红重要性的认知提升 ,长期高分红公司更受市场欢迎,有助于提升估值稳定性。市场从早期忽视价值投资向重视分红转变,体现成熟度提升 。

  减持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

  重要股东减持乱象曾是A股市场的顽疾。股东减持牵涉利益主体多 ,投资者关注度高,关系市场秩序和公平性。因此,完善减持制度意义重大 。

  2016年1月 ,沪深交易所相继发布通知,规范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持股5%以上股东及董事、监事、高级经理人员减持股份行为,要求上市公司大股东任意连续3个月内通过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总数 ,不得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

  据数据宝统计,2015年A股重要股东净减持额为1353.41亿元。此后,2016年 、2017年A股重要股东净减持金额均在900亿元以下 。但到了2018年 ,重要股东净减持金额再度攀升至千亿元以上,2019年至2023年净减持金额均超过3000亿元。

  为解决减持监管面临的问题,2024年5月24日 ,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简称《减持管理办法》)及相关配套规则 ,进一步规范大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的减持行为,督促其专注公司发展和经营、关注投资者回报水平,减少减持套利空间。

  《减持管理办法》发布后 ,当年上市公司大规模减持现象明显减少 。同时,产业资本用“真金白银”增持股票,实施频次较以往明显提高。据数据宝统计 ,2024年A股重要股东净减持金额降至859亿元,为2015年以来最低水平。2024年公告减持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689家,降至2019年以来新低 。产业资本增持频次同步提升 ,市场生态进一步向公平 、理性转变 。

  过去十年来,行业龙头出手增持公司股份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据数据宝统计,截至6月30日 ,2015年以来重要股东净增持超1亿元的公司逾400家。7家公司净增持金额逾百亿元,分别是浦发银行、万科A、中航机载 、中国平安、招商银行、南京银行 、国投电力 。此外,中信证券、东阿阿胶、雅戈尔 、东方盛虹 、荣盛石化等行业龙头净增持金额均超30亿元 ,这些龙头公司股东的净增持行为不但有利于市场稳定 ,而且给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传递出积极信号。

  程成指出,股东减持是一种合理的诉求,有很多上市公司仍处于家族控股的阶段 ,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高,如果看海外科技巨头,创始人也是一路减持 ,持股比例远低于国内。大股东减持对中小股东造成伤害,本质是信息披露不充分造成的 。

  “监管近些年也加强了对股东减持的规范,新规将大股东减持与分红、股价挂钩 ,亦拉长了减持周期,有效稳定了资本市场。”程成认为,“未来 ,我认为需要加强机构投资者力量和长期投资理念,有效承接大股东减持造成的股价冲击。另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等 ,加大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 ”

  多元化退市机制正在建立

  退市机制是市场生态“净化器”。2015—2020年,A股市场年均退市公司不足20家,低质公司出清效率低下。2022年、2023年退市公司数量增至40家以上;2024年退市公司数量增至52家 ,创历史新高,退市原因也从单一的财务类退市(如连续亏损)扩展至交易类退市(如面值退市),2024年后者占比超70% 。这一变化表明 ,市场对企业的质量要求不仅体现在财务指标上,也体现在市场认可度和交易活跃度上。

  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是退市公司数量增加和退市原因多样化的直接原因。2018年和2024年的退市新规,明确了重大违法退市标准 ,细化了退市情形,推动了退市制度的严格执行 。新“国九条”进一步强化退市执行力度,提高退市标准 ,加速低质企业出清 。

  随着退市制度的不断完善与严格执行,监管部门对退市全链条的监管力度也正持续加码。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要从严打击上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问责追“首恶 ” ,从严处罚“关键少数 ”,包括强化退市后监管。

  需要关注的是,监管层对于退市公司的违法违规问题始终秉持“一查到底”的高压态势 ,即便公司已退市,依旧难逃后续处罚 。据Wind统计,2024年包括未来股份 、上海易连、华铁股份等在内的超20家已退市公司被证监会行政处罚 ,其中西水股份、中新科技均已退市超过两年。

  陈嘉禾认为,退市机制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核心要义,防止市场异化为投机炒作的工具 ,实现“优胜劣汰”。过去A股退市速度与比例低于国际水平,优化退市制度是提升市场效率的必然要求 。从风险防控的源头来看,需同步推进投资者教育与准入管理(可借鉴科创板 、创业板的资金门槛机制) ,并强化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监管与报表质量审核,以此系统性铲除“问题公司 ”的滋生土壤。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你可能想看:
分享到: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